更新时间:2025-08-01 15:04:05 浏览: 次
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,中国碳市场作为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,正加速扩容与优化。
2025年,随着钢铁、水泥、铝冶炼三大高耗能行业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,加上原有的发电行业,四大重点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突破60%。
核算基础调整:2024年《配额方案》将核定依据从“供电量”改为“发电量”,简化了数据核查流程,减少因间接排放(如厂用电)带来的误差。
调峰修正系数:引入“调峰修正系数”,对负荷率低于65%的燃煤机组给予额外配额补偿,激励企业参与电网调峰,支持可再生能源消纳。
取消供热量修正系数:通过调整基准值直接激励高效热电联产,降低核算复杂性。
全流程覆盖:涵盖焦化、烧结、炼铁等全流程环节,采用“基准线法+历史强度法”分配配额,长流程高炉与短流程电炉钢的基准值差异显著。
绿电替代激励:对使用绿电的短流程企业,配额分配中体现碳排放强度优势,推动行业结构转型。
替代原料碳减排:使用电石渣等替代原料的企业,其减排量可纳入配额分配考量,但需统一核算标准以避免数据偏差。
月度数据存证:要求企业每月提交碳排放数据,结合省级审核与第三方核查,提升数据透明度。
全球变暖潜势(GWP)修正:根据国际标准,对高GWP气体采用等效二氧化碳当量核算,强化排放监测技术。
为提升市场活跃度与减排效率,2025年碳市场在配额分配上推出多项创新机制:
允许企业将未使用配额的1.5倍结转至下一年(发电行业为例),激励企业合理规划交易策略,减少囤积行为。
年度履约:从两年一履约改为年度清缴,倒逼企业加强日常碳排放管理,提升市场流动性。
基准值收紧:发电行业基准值下降,配额总量略有缺口,推动企业加速低碳技术投入。
中小企业能力不足:部分企业缺乏专业团队,依赖历史缺省值估算排放量,易导致系统性偏差。
技术赋能:推广区块链技术固化数据流程,开发智能化核算工具,建立“数据异常清单”分级监管。
交易工具单一:当前仅限配额现货,需引入碳期货、期权等衍生品,吸引机构投资者入市。
履约驱动型交易:企业集中在履约期交易,需通过月度存证与季度抽检分散交易压力。
扩大行业覆盖:2027年前将化工、有色等行业纳入储备库,形成滚动扩容模式。
提升有偿分配比例:通过竞价发放配额,使碳价真实反映减排成本,应对欧盟碳关税压力。
强化国际衔接:推动中国碳核算标准纳入全球供应链认证,助力企业“走出去”。
通过精细化配额分配、技术创新与政策协同,四大行业将加速绿色转型,为中国“双碳”目标注入强劲动力。
未来,碳市场不仅是一把减排的“标尺”,更将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“新引擎”。